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种业管理司 > 品种全链条管理
加强品种全链条管理专刊(第12期)
今年全国种业振兴推进会以来,山西省全面落实加强农作物品种全链条管理要求,严监管、建体系、强推广,着力解决品种同质化问题,为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严格品种试验监管,筑牢科学规范根基。一是调优生态区划。玉米试验增设西部沿黄生态区,与国家试验生态区布局一一对应;小麦细分为南部水地、节水、旱地和中部水地、旱地等5种类型;大豆分为春播早熟区、中晚熟区和夏播中部区、南部区等4个区组。同步更新调整对照品种,提高试验代表性、审定品种安全性。二是统一试验监管。联合体、绿色通道、省级试验实行统一管理,严格参试品种审核、试验主体审查,全面检查方案落实、试验质量等,2025年试验检查淘汰率20%以上,确保各渠道试验质量同标准同水平。三是严格田间考察。逐一考察品种的一致性、抗病性、抗倒性、生育期等性状,对严重缺陷品种直接淘汰。田间现场淘汰参试品种10%以上,试验环节总体品种淘汰率达到50%以上,确保审定品种源头清、过程实、质量硬。
二、严把品种审定关口,提高审定品种质量。一是提高品种审定标准。对标国家标准,完成玉米、水稻、大豆和小麦品种审定标准修订,DNA分子指纹差异位点数、产量、抗性等关键指标要求显著提升。以玉米为例,从参试到审定淘汰率70%左右,确保品种审定数量逐年减少,质量逐年提高。二是优化品种试验方案。立足山西实际和大面积单产提升需要,玉米增加耐密组试验,夏播区病害鉴定种类增加到7种;小麦增加节水、抗旱、抗寒检测;大豆增设饲草型试验。三是规范引种备案管理。创新引种试验管理模式,做到引种报备、试验、鉴定、检查、评价“五统一”,确保优良品种引得进、推得开、用得好。
三、完善跟踪评价体系,畅通品种退出机制。围绕“展、推、退”三个关键环节,促进品种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合理布局展示基地。坚持分区域、分作物、分类别布局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北部以青贮玉米、杂粮为主,中部以玉米、大豆、瓜菜为主,南部以小麦、玉米、瓜菜为主,东西两山以谷子、高粱等为主,旱作区和盐碱地突出抗旱和耐盐碱品种,建成48个国家和省级展示评价基地,形成了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展示评价体系。二是加强优良品种推介。运用“12345”统筹工作法,采取企业农户相对接、科研生产相衔接、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形式,展示示范品种2000个次以上,现场观摩人数10万人次以上。2025年,筛选推介山西省主导农作物品种66个,龙生19、长6990等9个品种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瑞普909、晋薯16号入选我部农业主导品种。三是加大品种退出力度。全面梳理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情况,对存在明显缺陷、有生产风险、审定10年以上没有推广面积的品种,依法开展撤销审定及引种备案。2022年以来累计撤销品种284个,2025年正在进行145个审定品种和37个引种备案品种的撤销程序,实行品种“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下一步,山西省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种业振兴推进会和严格品种管理推进会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加强品种全链条管理专项行动,加快突破性新品种选育推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贡献山西力量。
(调度宣传组,种业司品种管理处,全国农技中心品种区试处,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