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种业管理司 > 品种全链条管理
加强品种全链条管理专刊(第16期)
内蒙古优化举措切实加强品种全链条管理
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落实全国种业振兴推进会部署要求,及时召开加强农作物品种全链条管理厅长办公会和座谈会,提出具体贯彻落实意见报自治区分管副主席,8月17日制定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加强农作物品种全链条管理的专项行动方案》,严把品种参试、试验、审定关口,确保审定品种质量过硬。2025年自治区审定通过主要农作物品种143个,较上年下降5%;引种备案品种407个,较上年下降16.5%。
一、严把品种试验审定关口。一是严审参试品种。对品种来源不清、育种过程不详、比较试验不规范的品种一律不安排试验,2025年申请参试品种1437个,实际安排参试品种1181个,淘汰率17.8%。二是严查品种试验。针对试验方案落实情况和试验规范性,对10个盟市、124个区试试验点、167个引种备案试验点进行全覆盖检查,同时对上年度检查存在问题的试验点开展“回头看”,通报未完成整改的试验点,取消1个不合格试点的承试资格。三是严管审定品种。全面梳理品种推广应用情况,对存在明显缺陷或生产风险的品种依法有序撤销,2025年第一批撤销审定品种162个、引种备案品种181个。
二、健全品种区域试验体系。一是优化试验方案。加强品种病害风险鉴定,将玉米抗性鉴定点从1年1点调整为1年2点;对玉米区试第二年试验实行机收统一测产,覆盖率达75%,提高产量数据准确性。二是优化信息平台。将统一试验、绿色通道和联合体等各渠道试验纳入自治区品种区试管理系统,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保证试验数据公正性、可追溯。三是优化试验条件。自治区投入900余万元升级试验点设施设备、配备收获测产系统,同时列支专项经费65万元,为青贮玉米试验点配置烘干箱、小麦试验点配置小区条播机、收割机、智能考种系统,提高试验数据准确性。
三、完善品种试验审定制度。一方面,及时修订《内蒙古自治区小麦品种审定标准》,提高抗倒伏指标要求,增加彩色小麦、糯小麦和耐盐碱小麦等特殊类型品种相关要求,完成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修订任务。近三年审定玉米高蛋白品种1个、宜机收品种5个、绿色优质品种11个和高油高产大豆品种2个。另一方面,修订《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种子条例》,完善特色优势品种认定制度,对品种进行身份认定,保护育种者合法权益;加强种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明确种业管理主体责任。
四、搭建品种“看禾选种”平台。自治区每年投入1000万元建设60个“看禾选种”平台,推动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等盟市和有关旗县点线结合开展新品种展示示范,形成了“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品种推广网络,每年展示优良品种2000个以上,推动全区良种覆盖率提升。其中,宏博701、科禾699、西蒙3358等突破性品种市场占有率年均上升15%左右。通过搭建“看禾选种”平台,为解决农民选种用种难题探索了有效途径。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品种试验特别是“两个通道”自主试验管理不完善,省际引种备案不规范,部分试验点设备老旧和地块、人员不够稳定等问题,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将研究修订《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试验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章程》、《内蒙古自治区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办法》等制度;加大区试试验点建设投入和人员培训,配备玉米小区测产收获机、智能考种系统等信息化设备,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和专业素质,确保试验数据准确可靠;严审品种来源、严查品种和主体资质,严管品种试验,严控区生同步比例,强化对品种抗病性、抗逆性等指标鉴定要求;充分发挥“看禾选种”活动平台作用,及时发现品种推广过程中存在的生产风险,科学筛选推介优良品种,指导农民正确选种用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