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种业管理司 > 品种全链条管理
加强品种全链条管理专刊(第20期)
浙江省锚定现代种业强省和特色品种大省建设目标,落实种业振兴行动工作部署,着力加强品种全链条管理,加快品种创新推广步伐,努力为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种业力量。
一、深化种质精准鉴定,加快资源共享利用。充分发挥中国水稻研究所、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等国家和省级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平台作用,2025年已完成水稻、玉米种质资源精准鉴定2300多份,新启动高粱、大麦、豌豆等特色作物资源精准鉴定600余份,挖掘出一批耐旱耐盐碱水稻、耐低温萌发玉米等优异资源。筛选发布第4批浙江特色地方种质资源共享目录,截至目前,可共享特色资源累计1312份,发放优异种质资源520份次,为育种创新提供资源基础。
二、严格品种试验监管,提高科学性规范性。优化品种试验设计和组别设置,增设籼粳杂交水稻早熟组,加快向南方稻区推广应用;加强与国家区试对照品种衔接,以“甬优1540”等推广面积大、综合性状优的品种为对照,提高品种试验对照水平。组织开展省级统一试验、联合体试验、绿色通道试验全面检查,通报试验设计不规范、田间管理不到位的试验单位,及时淘汰抗倒性、抗病性等重要性状田间表现差的品种。争取省财政支持嵊州、东阳、台州3个区试站建设,举办品种试验技术培训班,提高试验效率和准确性。
三、严把审核审定关口,提高品种质量水平。针对近年高温干旱气候频发趋势,提高水稻品种耐热性指标要求。对标新修订国家小麦审定标准,提高品种产量、抗赤霉病、DNA指纹差异位点等审定门槛。严格审核品种名称、亲本来源、选育报告等信息,对品种名称不规范、亲本来源不清晰、选育经过不清楚的一律不予报审。严格控制品种审定数量,提高审定品种水平,2025年省级审定品种51个,整体通过率17.1%,其中优质品种占76%。加强引种备案管理,组织开展引种备案品种验证试验和考察,对品种抗性、品质等重要性状进行统一鉴定,保证引种备案品种质量。
四、强化品种展示评价,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健全以嵊州水稻、东阳玉米等国家品种展示评价基地为核心的省市县三级展示示范网络,2025年安排省财政资金1688万元,在全省布局展示示范点104个,展示评价水稻、玉米、大豆、特色瓜菜等新品种7000个次以上。举办长江下游水稻、油菜和特色瓜菜等系列新品种大会,打造区域性新品种观摩平台。编制发布优良主导品种目录,指导农户科学选种用种,推动新品种大面积推广,浙江甬优系列等籼粳杂交水稻品种推广面积累计超1亿亩,占同类型品种推广面积的90%以上,对实施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支撑作用突出。
甘肃省加快推动品种全链条管理专项行动落实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落实全国种业振兴推进会精神,研究制定加强品种全链条管理具体措施,报请主管省长批示同意后安排部署严格品种试验监管、健全品种展示评价和撤销退出等工作,并将品种全链条管理要求传达落实到各试验主体。
一、严格品种试验监管。印发通知加强品种审定和登记自主DUS测试管理,在组织开展小麦品种区试检查时,对申请自主DUS测试品种同步进行全覆盖检查,抽查审定品种试验37点次、自主DUS测试试验品种18个。8—9月组织开展玉米联合体试验、大豆棉花区试检查和自主DUS测试检查,对不具备试验能力条件、试验不规范的进行报废处理,配合科技发展中心责成金源种业公司绿色通道2个玉米品种终止试验、数据作废。严格审核玉米联合体试验参试品种选育报告,对来源不清、育种过程不详的品种试验结果不予认可。
二、开展品种展示评价。组织32个省市共建品种展示评价基地搭建“看禾选种”平台,开展品种展示和跟踪评价工作。结合国家西北春玉米品种展示示范工作,组织对甘肃、宁夏、内蒙古3省区的116个次品种开展展示示范和跟踪评价;结合省级抓点示范,展示评价小麦新品种45个,征集8个新审定的转基因玉米品种进行筛选评价。制定发布省级品种布局意见和主导品种,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和更新换代。
三、加大品种撤销退出力度。研究制定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撤销办法,梳理2010年以前审定、近5年无推广面积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已公示拟撤销审定品种123个、引种备案玉米品种80个,公示期满将依法按程序清理退出。同时,根据市场监管执法中举报的问题线索,依法调查核实并撤销了甘肃田福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玉米品种“脆蜜90”,有力维护品种创新和市场秩序。
(调度宣传组,种业管理司品种管理处,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和种业管理处、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供稿)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