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种业管理司 > 品种全链条管理
加强品种全链条管理专刊(第21期)
工 作 动 态
我部部署开展农作物种子检验检测机构专项检查 按照2025年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安排,近日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技中心印发通知,部署开展种子检验检测机构专项检查,重点围绕机构合法性、资质符合性、体系有效性、运行规范性、档案完整性、报告合规性等六方面,采取机构自查、省级检查与部级抽查结合的方式,严查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良好市场秩序。通知要求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切实抓好任务落实,找准问题短板,及时整改完善,确保种子检验检测机构设置合理、运行规范、结果可靠。种业管理司将派出工作组赴重点地区开展抽查,对投诉举报多、存在问题多、农户反映强烈的检验检测机构开展现场检查和督促指导,加快问题整改,进一步提升品种真实性和种子质量检验检测能力。
精准鉴定好种质第二期——大豆耐密植优异种质 大豆是我国供需矛盾最突出的粮油饲兼用作物,大田平均单产水平仅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大豆主产国的2/3。鉴定挖掘具备耐密植特性的优异新种质,对培育耐密抗倒高产的优良大豆品种、助力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自2021年以来,种业管理司会同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豆芯一号”158K基因芯片,完成了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的4.1万份大豆资源基因型鉴定,同时在东北、黄淮海和南方等大豆主产区设置表型鉴定点,开展产量、品质、抗病、抗逆等性状三年多点鉴定,已完成4000余份大豆种质资源精准鉴定。综合基因型和表型鉴定结果,目前发掘出育种优异资源362份。近日,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平台“精准鉴定好种质”专栏发布了筛选出来自国内外的黑科60、蒙豆170、SPRITE 87、Hobbit、Tokachi nagaha等耐密植抗倒伏大豆优异新种质,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耐密高产大豆新品种培育的资源基础。
最高法持续加强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 今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针对部分地区植物新品种侵权屡禁不绝、侵权手段花样翻新等问题,加强与我部工作协同联系,通过提高判赔数额、降低维权成本、减轻举证难度、延长保护链条等举措,严格依法做好案件审理工作,并适时发布典型案件,为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提供参考指引,营造支撑种业振兴的良好法治环境。其中,“NP01154”玉米侵权案首次为运用分子标记法认定品种同一性时,采取扩大DNA分子位点加测条件的科学性、必要性作出了指引,此案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的同时,判决侵权企业赔偿经济损失5334.7万余元及维权合理开支20万元,是目前判赔额最高的植物新品种侵权案件。“冈优188”水稻植物新品种侵权案针对种子生产经营中的风险点,提醒种子经营者在品种授权、品种审定、品种生产推广全流程规范经营,促进提高品种权保护意识。“FL218”玉米植物新品种无效案针对有关程序问题的疑惑点,聚焦程序合法性,为品种权无效宣告程序中的审查和举证提供了指引。这些具有开创性意义、总结性价值的司法案例,用实践编织着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规则体系,持续向全行业传达严厉打击种业侵权违法行为的强烈信号,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调度宣传组,种业司品种管理处、市场监管处、资源管理处供稿,摘自最高法微信公众号)
地 方 进 展
河南省印发小麦抗湿晚播品种选择指导意见 针对9月以来持续阴雨天气对秋作物收获腾茬较晚、小麦播期推迟、适期整地播种难度加大等问题,近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印发小麦抗湿晚播品种选择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加强晚播小麦选种用种指导,通过“田间+线上”等形式普及选种用种知识,组织种子企业做好晚播品种调剂供应,确保种足、种好晚播小麦,为实现明年夏粮丰收奠定基础。一是优化品种布局。北部麦区应选用半冬偏春性或弱春偏冬性品种,中南部麦区应选用半冬性中早熟品种或弱春性品种,东部麦区应选用半冬性早熟品种或弱春性品种,南部麦区应以早熟弱春性品种为主,旱作麦区应以旱地品种为主。二是科学选种用种。晚播麦田宜选择抗渍耐湿能力强、抗逆稳产性好,且晚播早熟的半冬偏春性或弱春性稳产高产品种,实现“以种补晚”,力争“晚中求早、晚中求好、晚中求稳”,确保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三是加强播种管理。晚播小麦一般按每晚播2—3天,亩播量可增加0.5公斤,做好晚播小麦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严禁“白籽下地”,为小麦安全生产筑牢第一道防线。要适时做好秸秆粉碎还田,科学施足底肥,适墒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为抗湿晚播小麦早出苗、早分蘖、多发根,培育壮苗安全越冬创造适宜条件。
(调度宣传组,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供稿)


提示信息